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高唐落子舞落子,又称“落子舞”,是广大劳动群众自己创造、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道具的奇特、音乐节奏的简易明快、队形的夸张变幻、舞步的灵巧多样而著名,堪称民间舞蹈家族中的一支奇葩。高唐“落子”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在高唐县城南15公里处的倪堂村。据有关史料记载,上世纪中叶,“落子”在高唐大地曾风靡一时,其队伍庞大,参加人数之多堪称前所未有。当时曾有民谣曰:看见打花落,吃饭都忘掉;瞧瞧落子舞,干活劲头鼓。落子舞的道具简单,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两端加红毛线穗、铜铃数个、竹竿涂上绿颜色,杆体夹铜币,打跳起来,随着舞步的节奏,同时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陈列在室内,还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工艺品。落子舞的服装讲究,男演员头戴英雄巾,黑裤褂加黄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绸;女演员上身紧身红褂,下身紧身裤、红鞋,具有古今结合的观赏价值。“落子”人数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全队人员要求男女各半。在历史上,领舞者是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数为男扮女装。男女领舞者是队伍的支柱和核心。他们不仅与整个队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不止。摘自《聊城文化产大观》
延伸
竹竿舞起来铃儿响起来省级非遗高唐落子舞传承进校园
每年的春节、元宵节,高唐落子舞就会活跃在高唐和聊城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成为民俗舞蹈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落子舞人数不限道具颇具观赏价值
据落子舞传承人67岁的王跃海介绍,“落子舞”人数不限,10人、20人、30人、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落子舞的道具虽工艺简单,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中间部分加安铜币,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王跃海说,年,落子舞经改编搬上舞台,将道具改造成长度为1.2米,两端加红毛线穗、铜铃数个、竹竿涂绿颜色,竿体夹铜币,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工艺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打跳起来,随着舞步的节奏,能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落子舞”的服装形态非常考究,男演员头戴英雄巾,黑裤褂加黄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绸,脸上画成小丑模样,嘴上夹个小胡;女演员则上身紧身红褂,下身紧身裤、红鞋,盘着发髻、涂着红脸蛋,左手挎篮子、右手拿扇子,具有古今结合的观赏价值。
落子舞传承有渊源春节元宵节很活跃
清朝乾隆年间,在高唐县城南15公里的赵寨子镇倪堂村,几名村民各持竹竿玩耍健身。他们用竹竿轻击脚两侧、大腿、小腿、肩等部位,来活动关节。为了增加节奏性和趣味性,有个村民就在竹竿上系了几个铜钱,随着击打,钱竹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当时,那几位村民也没想到,这声响在时空中穿越了多年,如今依然响在高唐这片热土上,并且成为省级非遗。现如今,在赵寨子镇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落子舞的身影,尤其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道具奇特、音乐节奏明快、队形夸张变幻、舞步灵活多样的落子舞,经常在本村演出,也时常扭进高唐县城、聊城市区,颇受欢迎。目前,在春节、元宵节看“打落子”正成为聊城、高唐城乡的新民俗。年2月10日,高唐落子舞在聊城人民广场演出;年2月19日,高唐落子舞队来到高唐县城,现场锣鼓齐响、喜气洋洋,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
落子舞代代传承旺如今已经进入校园
“看见打花落,吃饭都忘掉;瞧瞧落子舞,干活劲头鼓。”这个民谣说的是解放前的高唐“落子舞”。不过,解放后不久,过年过节就不再“打落子”了。随着时间的“冲刷”,“落子”逐渐被人们遗忘。为了让独具特色的“落子舞”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近年来,“落子舞”传承人赵振合、王跃海等一有空就手把手教给孩子们“落子舞”的动作。现在赵振合老人不在了,但王跃海老人依然坚守着这份技艺传承,唯恐这个非遗技艺失传。近年来,王跃海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落子舞传承上。除了教授亲朋好友练习落子舞外,他还走进倪堂村小学,将这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带到学生身边,受到当地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年5月25日,高唐县文化馆在赵寨子中心小学举办落子发放仪式暨落子舞进校园公益课堂活动,绵延文化根脉,把“非遗”保护融入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高唐落子舞市级传承人王跃海被聘为指导老师,在公益课堂上为学生上课。曾经衰落的落子舞又红火起来,赵寨子镇范围内的几处小学和镇中学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目前,高唐落子舞团队成员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40多岁,共计30余口人。现如今,俺也将这项技艺逐步传授给11岁的孙女,小孙女对落子舞非常感兴趣,这让我对落子舞传承下去非常有信心。”王跃海说。
■来源:聊城头条(liaochengwanbao)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金路
你花了·秒来阅读
点个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