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磊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赵永斌杨立元
秋高气爽,正是秋粮归仓的好时节。9月27日下午,党的二十大代表、高唐县农业农村局杜立芝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杜立芝,带领技术人员来到高唐县梁村镇琉璃庙村查看玉米长势。
琉璃庙村亩农田多为盐碱涝洼地,今年夏季,雨水过多导致玉米出现涝害。杜立芝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授课,指导农民通过农田排水、科学施肥等措施保收玉米。“大家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全村保住12万斤的产量不成问题。”杜立芝的一席话,为现场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高唐县农民心中,杜立芝宛如一束元气满满的“向阳花”,为他们带来希望。但杜立芝却认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杜立芝坦言,自己心里有一道“疤”——年,高唐县掀起大棚种植热。那年冬天,一位大棚户拿着黄瓜秧火急火燎地找到“小有名气”的杜立芝,询问为啥叶边会变黄。由于缺乏大棚种植经验,一时被问蒙的她红着脸回复了四个字:“我不知道。”
看着悻悻离去的大棚户,杜立芝心里很不是滋味。她问自己:“既然帮不上农民的忙,还要我这个农技员干什么?”
在这之后,暗下决心的杜立芝白天进棚实践,夜晚挑灯学习。入职至今,杜立芝摘抄的70多本技术笔记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也正是这一份坚守,杜立芝的农民朋友越来越多。她将他们的电话存在手机里,不论多晚都会答疑解惑,每年接听的“求助”电话有多个。
杜立芝始终把群众当亲人,不惧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群众随叫随到。“有问题,找杜主任”,成为广大种植户破解生产困惑的首选。
对杜立芝而言,一旦步入乡间,就总有转不完的农田。她不厌其烦地讲解,渴了就抱着水壶润润嗓,累了就坐在地头歇歇脚。“由于经常奔波在农村一线,平时也不注意穿衣打扮,有人笑我‘土’,可我为这个‘土’字感到自豪,因为我就是要把根扎在泥土里,当好乡村振兴‘追梦人’,用我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把‘泥土变成黄金’。”杜立芝说。
参加工作37年来,杜立芝跑遍了全县多个自然村,骑坏的2辆摩托车、3辆自行车,见证了她2万多公里的辛勤付出。随着前来“问诊”的农民越来越多,分身乏术的杜立芝陷入沉思:纵然浑身铁,能打几根钉?
了解到杜立芝的忧虑,高唐县委、县政府开始搭建平台,帮助杜立芝成立技术团队。年初,“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正式成立。杜立芝毫不保留地培养农技人才,现已搭建起一支涵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技术人才团队,余名农技人才活跃在基层一线,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咨询、专家播报等方式推动农技服务全覆盖,每年为农民解决难题2万余个。截至目前,已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开展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创新2项,指导农业基地生产10万亩,累计增加农民收入0多万元。
“曾有人问我,你图什么呀?我不止一次告诉自己,我干的就是往地里跑的活,图的就是老百姓增收致富,图的就是能对得起一名农技员的良心,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杜立芝坚定地说。来源:大众日报
来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