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夏
夏季防暑科普知识
目前,国际上将热相关疾病分为热皮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而中暑一般仅指热射病。我国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型,且临床表现常相互伴随存在,很难截然分开。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全身性疾病。
二、什么情况下需要注意防暑?
在高温天气进行露天作业或进行高温作业的情况下需注意防暑。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常见发生中暑的作业包括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炼、炉窑等;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缫丝、深矿井作业;夏季露天作业,如夏天的建筑、施工、农田劳动、环卫等室外作业;夏季高强度作业,如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等。
盛
夏
夏季防暑科普知识
三、中暑有哪些症状?
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0℃,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热痉挛: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氮质血症。热射病(包括日射病):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及以上,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日射病是指夏季露天作业,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中暑,由于日射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与热射病基本相同,因而将日射病归于热射病中。四、中暑之后治疗原则。
中暑先兆: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平卧。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并密切观察。热痉挛: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热衰竭:予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并注意监测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扩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热射病:快速降温,持续监测体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呼吸循环支持,改善微循环,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对出现肝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者,早期予以血液净化治疗。盛
夏
夏季防暑科普知识
五、怎样合理预防中暑?
1、出行躲避烈日暴晒,做好遮阳防护
夏日外出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最好不要在中午前后在烈日下行走或劳动,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较高,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以防晒伤。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浅色、透气性好的衣服,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2、及时饮水,适当补充电解质
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及时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每次喝水控制在50-ml,要喝温开水,不要喝冰水。根据气温的高低,一般人员每天喝1.5至2升水,高温作业人员,每天喝3-5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3、用水冲洗,及时散热
多洗澡或多用湿毛巾擦拭皮肤,当过于炎热的时候应该用凉水冲淋头部及颈部,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4、合理饮食,保证营养
夏天食的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此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料。
5、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6、配备防暑药品
在户外活动或进行高温作业的人群,随身携带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丸等防暑药品,或放置在就近工作场所,随时使用,以防发生中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