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www.zgbdf.net/m/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二十五)和解真相文:小A斯蒂芬公元年,也就是汉献帝初平三年,就在东汉帝国的东方,袁绍与公孙瓒为了北方的霸主地位争斗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帝国的西方,在长安城里,同样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时任司徒的王允,利用董卓与吕布之间的矛盾实施反间计,策反了吕布。并利用汉献帝大病初愈大会未央殿的机会发动政变,最终除掉了董卓。原本大家都会认为,董卓既死,王允主政下的朝廷和天下形势将会是一片大好。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王允在对董卓余部的安置上犯了大错,他既不同意吕布尽杀西凉人的建议,也不同意赦免西凉人;他既不愿意收西凉人为己用,也不愿意西凉人继续保存实力。说白了,王允其实应该是希望董卓的西凉军队能够自行就地解散,或者束手就擒,然后等待朝廷的裁决或发落。但是,王允的这种一厢情愿下的犹豫不决催生出的这种矛盾心理,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西凉人人心惶惶,并最终促使他们铤而走险,发动了新的兵变。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军,在贾诩的建议之下,决定率领兵马反攻长安。并最终在樊稠、张济、李蒙、王方等一干董卓旧将的加盟之下,攻破长安,赶走吕布,将王允和汉献帝围困在宣平门楼上。王允被逼无奈只能束手就擒,被李傕、郭汜诛杀了满门。王允死后,朝廷在李傕、郭汜的主政之下虽然并不一定有什么起色,也没有人会寄予这种希望。但是,相较于董卓的专横跋扈和王允的独断专行,李傕、郭汜对朝廷的掌控能力无论如何都要逊色很多。所以这一点,给了世家卿大夫们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寄希望于朝廷能够重新制御天下,实现拨乱反正的局面。可是要想实现这一切,当时的东汉朝廷必须要寻找一个或几个强有力的诸侯作为自身的军事依靠。就像春秋时期周天子需要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这就是霸王之道。于是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朝廷派遣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作为朝廷的使者持节慰抚天下。一方面是向天下人宣示朝廷已经重新开始正常运转,希望大家停止混乱的争斗状态。另一方面则正是为朝廷寻找可以仰仗依靠的诸侯。那么纵观当时天下,都有哪些诸侯是朝廷可以仰仗依靠的呢?在南方以袁术和刘表最为强大,可是他们在这个时候正处在对立的战争之中。袁术先是派遣孙坚攻打荆州,结果不慎被荆州黄祖手下的一个小卒射中去世,导致袁术与刘表之间的矛盾继续升级,陷入到相持的状态。而在北方则以袁绍和公孙瓒为最强。他们之间的战争更为惨烈,先是在界桥举行大战,之后又为了争夺青州的控制权发生了龙凑之战,进而陷入到鏖战之中。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了一段发生在初平三年四月份之后的,由袁绍、曹操对阵公孙瓒的属下刘备、单经和陶谦的会战。原文记载是这样:“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个人感觉,由于高唐县和平原县都是属于青州平原郡治下,而发干县则是属于兖州东郡,这些地方都处在青州冀州兖州的交汇处,所以这场会战很可能是属于袁绍与公孙瓒之间争夺青州的龙凑之战的一部分。虽然在这段记载中,曹操是和袁绍一起击破了公孙瓒的军队,但是这应该并不是一种常态,只不过是以曹魏为正统的《三国志武帝纪》的主观记载而已。为了尽快平息这种南北方同时诸侯混战的局面,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在走到洛阳城的时候,私自决定分头行动。由与袁氏家族私交甚密的太傅马日磾前往南阳,去说服袁术与刘表罢兵息武;而太仆赵岐则前往冀州去见袁绍,以调解他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个人猜测,太傅马日磾之所以选择去说服袁术,除了自己与袁氏家族的甚密关系之外,还应该是有想要为这次“抚慰关东”之行迅速取得成绩的考虑。也就是说他是带着无比的信心前往南阳来见袁术的。可是马日磾万万没有想到,在袁术的心里,维持现在天下大乱的形势才是袁术最大的利益存在。只有在乱世中,袁术才有成就他野心的机会。所以马日磾来到南阳之后,直接就被袁术扣押起来,成为了袁术手中的一道重要的封赏属下的招牌。那么,赵岐的冀州之行结果又是如何的呢?赵岐远要比马日磾幸运的多。个人认为,当赵岐走到冀州的时候,至少已经是初平三年的年底到初平四年年初的交替之际。据《后汉书赵岐传》记载“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也就是说赵岐受到了袁绍和曹操的热情接待。以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袁绍一方是非常渴望这个机会的。在《英雄记》的记载中同样有“绍出迎於百里上,拜奉帝命”的记载。那么,公孙瓒一方的态度是什么呢?按照《英雄记》和《后汉书》中的的说法,赵岐在袁绍这里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书信。而公孙瓒也派遣使者给袁绍送来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在《英雄记》中的原文是这样:“赵太仆以周召之德,衔命来征,宣扬朝恩,示以和睦,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昔贾复、寇恂亦争士卒,欲相危害,遇光武之宽,亲俱陛见,同舆共出,时人以为荣。自省边鄙,得与将军共同此福,此诚将军之眷,而瓒之幸也。”从这封书信的内容来看,公孙瓒也是表示了愿意接受赵岐为自己与袁绍之间的矛盾进行和解的。并也传递出了愿意与袁绍和解的意愿。也就是说,袁绍方和公孙瓒方都表现出了对赵岐和解关东工作的支持。并且在这之后,袁绍“引军南还”,而公孙瓒则“遂还幽州”返回了蓟城。但是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要知道,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从界桥之战打到龙凑之战,从初平三年的春天一直打到初平四年的年初,到赵岐来的时候,也已经是打了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还出现过“积尸为京,头颅满野”的情况,想来他们之间的仇恨不会只是在赵岐的唇齿之间就可以轻易化解得了的。因此,个人感觉,袁绍和公孙瓒之所以会接受赵岐的和解,一定是在符合了双方的利益诉求之后才得以结束的。也就是说赵岐的和解工作满足了袁绍和公孙瓒所提出的条件,才使得他们双方各自罢兵,暂时停止了战争。或者说是签订了停战协议。那么,袁绍与公孙瓒的利益诉求究竟是什么呢?赵岐又是如何为他们和解的呢?或者说赵岐究竟是允诺了他们双方什么样的条件,才使得袁绍与公孙瓒握手言和,各自撤兵的呢?关于个问题,在历史上,出于某种原因,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复。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合理的推断来进行猜想。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无论是界桥之战还是龙凑之战,都是为了抢夺地盘而发生的。只要满足了他们各自在地盘上的诉求就可以初步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公孙瓒写给袁绍的书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赵太仆以周召之德,衔命来征”。这里的“征”就是征召的意思,就是朝廷“授予官职”或者“征调任命”的意思。也就是说赵岐这一次来是带来了朝廷任命官职的诏书的。这是当时汉献帝朝廷手中仅有的可以拿出来受惠于人的权力优势,虽然这种权力在东汉朝廷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但是毕竟这种任命依然是当时仅有的合法状态。况且对于朝廷来说,只要被征召的人同意接受朝廷的任命,就可以初步代表其接受了朝廷的辖制,是朝廷制御天下能力的一种恢复性的表现。那么赵岐会“征召”袁绍与公孙瓒各自什么样的官职呢?这就要看他们各自对政治利益的诉求了。首先,我们说袁绍。袁绍之前被朝廷正式授予的官职其实只是个渤海太守,后来他利用巧取豪夺的手段迫使韩馥让出冀州牧的位置给他,但那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所以他是一个非法的冀州牧。也正因为如此,袁绍其实急需要转正,急需要得到朝廷的认可。而赵岐的到来恰好可以满足他的这一诉求。同时还可以将自己擅自任命的许多属下的官职都确定下来,比如曹操的东郡太守。所以,袁绍一定会以冀州牧的任命为自己撤兵的条件。同时还可以合理应当的以冀州牧的身份要求占领渤海郡的公孙瓒撤兵。毕竟当时的渤海郡属于冀州管辖。那么,公孙瓒会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呢?虽然《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这时候的确是“与范俱还蓟”,但是这并不可能是他接受了袁绍借由赵岐所开出的这种条件。因为从情理上来看,这样做并不符合公孙瓒的个人利益诉求。那么公孙瓒的个人利益诉求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我在本系列公孙瓒篇中有过详细的交代,主要是有三点。首先第一点,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战争矛盾,本身是由公孙瓒率先发动挑起的。虽然公孙瓒在发动战争之前是给朝廷有过一封数出袁绍十条大罪的上书,但是他被获准发动这场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他现在需要朝廷率先对自己发动战争的这种行为进行认可。不是简单的赦免,而是从根本上给予肯定。实际上这一点对于朝廷来说并不难接受,毕竟公孙瓒发动战争所数出的袁绍十条罪状并不算是诬陷。袁绍私自代领冀州牧以及他拥立刘虞的举动,对于朝廷来说本来都是不能赦免的大罪,只不过在乱世中朝廷没有办法进行执法罢了。所以,朝廷肯定公孙瓒发动战争的行为也是必须的。只不过需要找一个照顾到袁绍心里立场的折中办法。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因为曾经在渤海郡击破了入侵冀州的黄巾军而“威名大震”,被朝廷征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个人猜测,这个封赏应该就是赵岐在初平四年年初和解关东的时候带到冀州并封赏给公孙瓒的。也就是说朝廷以击破黄巾军的功劳封赏公孙瓒,即照顾了袁绍的心里,又满足了公孙瓒的意愿。其次第二点,就是解决公孙瓒与袁绍抢占土地地盘的矛盾。公孙瓒私自抢占渤海郡以及他任命青州刺史田楷的行为,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应该与袁绍一样,肯定都是违法的。但是从公孙瓒的角度来看,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是不可能随便拱手于人的。这需要赵岐拿出一个妥善的方案进行解决。个人猜测,在这一点上袁绍是需要做出让步的。毕竟他与公孙瓒的战争已经打了快一年多,长久的战争已经消耗了自身太多的实力,继续鏖战下去对双方都没有任何的好处。再加上冀州西部黑山军势力的不断扩张,更是让袁绍忧心如焚。他急需要结束与公孙瓒的交战,去收复被黑山军占领的冀州土地。那么具体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个人认为,袁绍的军队一定会率先撤出青州,他需要表一个姿态,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吗!毕竟这时候的袁绍已经是正式的冀州牧了,没有理由霸在青州不走。同时也是给公孙瓒做一个表率,希望他撤出渤海郡。渤海郡本来就是冀州的土地,正常情况下公孙瓒同样没有理由赖着不走。不过作为交换条件,公孙瓒所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肯定会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从后来袁绍又与田楷争夺青州“连战二年”的情况来看,也的确应该是这样。但是公孙瓒可能并不会轻易的撤出渤海郡。在我们讲过,渤海郡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它背靠大海,又与幽州冀州青州三面接壤,捎带着还可以波及到兖州。无论是军事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无可避免的成为必争之地。假如公孙瓒撤出渤海郡返回幽州,可是渤海郡又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的话,那么就等于是切断了公孙瓒与青州田楷的陆上联系,对于以步骑兵为主要作战兵种的公孙瓒军事集团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公孙瓒应该并不情愿撤出渤海郡,尤其是要将渤海郡交给袁绍这个自己的宿敌。在这个时候,个人猜测,代表朝廷的赵岐应该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然公孙瓒不愿意把冀州交给袁绍,袁绍也不愿意让公孙瓒的人掌控渤海郡,那么就把渤海郡的控制权收归朝廷,使渤海郡中立起来,由朝廷直接管辖。甚至在未来把渤海郡升级为州,都是有可能的。这样既满足了公孙瓒的要求,也符合了袁绍的利益。最后第三点,当然就是公孙瓒在战争过程中所扩充招募的兵马的归属和安置问题。公孙瓒和袁绍在交战的过程中肯定都私自招募扩充了许多的兵马,这些兵马只有被朝廷承认才能算是合法。这一点朝廷无可避免的必须给予谅解。但是对这些兵马的安置却并不那么容易。袁绍作为冀州牧是有能力安置他的那些军队的,为了进一步平定冀州西部的黑山军他也有足够的理由保留这些部队。但是公孙瓒则不同,他应该已经并不愿意再次返回老家辽西郡或者是曾经担任过太守的右北平郡。朝廷又并没有任命他一个具体的州牧刺史或者是太守,估计公孙瓒自己也不屑于这些官职。朝廷征拜他担任的奋武将军,只是一个荣誉性质的官职,虽然在名义上具有天下兵马总监军的地位,却没有实际的领地,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杂号将军。但是这样一来,公孙瓒就要面对如何安置这些年所招募扩张的这支部队的问题。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返回幽州后在蓟城的东南方建筑了一座“小城”,估计就是他为了屯驻自己的藩属部队而建筑的要塞。蓟城是幽州的州治所在地,也就是说这里其实是幽州牧刘虞的大本营。公孙瓒返回幽州之后明目张胆的留在蓟城建筑屯军要塞,而刘虞又对他的这种行为听之任之,只能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公孙瓒得到了朝廷的允许。这种朝廷的允许应该是赵岐和解关东的这场政治谈判的成果的一部分,是为了安置公孙瓒的军队而做出的解决办法。。但是,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朝廷对公孙瓒军事力量的这种安置,除了要满足公孙瓒自身利益的需要之外,恐怕还有着另一种不为人知,不宜言表的深意。那就是利用公孙瓒牵制甚至是除掉刘虞的秘密计划。公孙瓒除了被征拜为奋武将军之外,还被封了一个“蓟侯”的爵位。所谓蓟侯,很明显是一个县侯,是属于列侯的一种。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列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但是对公孙瓒的这个蓟侯的封赏却并不符合惯例。一般情况下,被封为县侯者的封地应该在他的籍贯郡一级的所在地之内或周边的地区。比如刘虞是东海郡人,他先后被封为容丘侯和襄贲侯,容丘县和襄贲县都是属于东海郡治下。所以正常情况下,公孙瓒被封侯的话其封地应该是在辽西郡范围之内,或者辽东郡、右北平郡与辽西交汇的地方。只有在出现特殊的政治需要的时候才会有封赏异地为列侯的情况。所以,公孙瓒的这个“蓟侯”的封赏一定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按照《后汉书百官志》中的说法,公孙瓒被封为“蓟侯”就有了“得臣其所食吏民”的权力,蓟城的百姓就必须要对公孙瓒进行供养。这样一来,长此以往势必就会与同样屯驻在蓟城里的“恩信流著”的冀州牧刘虞产生矛盾。并最终也的确迫使刘虞不得不发动了攻打公孙瓒“小城”的蓟城之战,结果由于刘虞爱惜民房不忍放火,反被公孙瓒所败。接着刘虞又在逃奔居庸城后,被公孙瓒攻破城池,生擒活捉。不久就被斩首于市。可以说,刘虞的被杀完全是朝廷封赏公孙瓒为“蓟侯”的直接结果。完全是出于朝廷的故意为之。个人猜测,在赵岐和解关东的过程中,很可能是与公孙瓒有过秘密的接触,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让公孙瓒遏制刘虞的发展,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借助公孙瓒的手除掉刘虞,都是有可能的。朝廷之所以要这样做,肯定是出于对刘虞“当为天子”的呼声以及政治影响力的顾忌。无论是董卓主政下的朝廷,还是李傕、郭汜主政下的朝廷,甚至是曹操主政下的朝廷,都是利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处于核心价值地位的汉献帝刘协,这张王牌,来实现“以令”天下的。所以无论是董卓,李傕、郭汜,还是曹操,他们都要为维护这张王牌在政治上的绝对皇权地位而付出行动。一旦汉献帝的这种地位遭受到威胁,就必须要予以全力打击,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但是这一次威胁到汉献帝皇位的对手比较特别,刘虞是一名声望很高的宗室成员。这让朝廷不能够公开性的与刘虞决裂,以避免造成宗室内斗的负面舆论压力。于是乎,一场让公孙瓒去牵制刘虞,甚至除掉刘虞的秘密计划,成了赵岐和解关东之行的真实目的。不管怎样,公孙瓒终于撤出了渤海郡,返回了蓟城。无论他是否真的被赋予了某种秘密的使命,对袁绍来说都是最好的局面。他在赵岐和解关东政治谈判中的妥协,为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时此刻的袁绍,在与公孙瓒经年的征战中已经身心疲惫,但是他却不能停歇。因为在冀州的西部,被黑山军蚕食的冀州土地,正在等待着他去收复。那里将是他新的战场!小A斯蒂芬发表于年8月20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