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等。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述非遗故事,弘扬聊城文化”,聊城市文化馆特推出聊城非遗故事系列。
有人称高唐城为牛城。为什么称牛城呢?原来是由县城迁城时的神话传说引来的。高唐县城原不在现在的地方,是公元年(北齐天宝七年)从伦镇西(现属禹城县)迁移到现在的地方。
相传,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因黄河决口,将地处河畔的高唐县城池冲为平地。当时,县官奏明皇帝下令在原址重建城池。于是,招来众多能工巧匠,备下各种建筑材料便动工了。砌筑一天,城乡立起近人高。第二天黎明时分,人们发现筑起的城墙全部倒塌,县官下令重新砌筑,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县官命令守营军士整夜看护,如有失职,定要严惩。军士不敢怠慢,睁大眼睛死盯着砌好的城墙。夜深人静之后,只见一头小黄牛突然出现,那小黄牛像喝醉酒一样或高或低或左或右用两角抵那城墙,沿新修城墙转了一圈,城墙便全部倒塌。随后,小牛不见了,军士们向县官报告,县官下令第二天照样重砌城墙。夜里,亲率兵马捉拿小牛。
第二天夜幕降临,县官带领人马手持绳索、棍棒,悄悄埋伏在城墙附近,子时刚过,小牛照常出现了,埋伏在一旁的人马,便吆喝着蜂拥而上。于是小牛边跑边用角触顶城墙,将墙体全部触平之后,小牛径直往西跑来,县官马队借明亮的月光跟在后面紧追不舍。大约跑了四五十里路,因小牛触墙费力过大,张着嘴呼呼的喘气,看样子是口渴的厉害。往南一望,有一座小院落,小牛进院在水缸里喝几口水,又继续往西跑,马队赶到发现小牛喝水的地方是个酱菜铺。继续向西追,小牛又窜出了两箭之地。这时,眼前有一湾坑,小牛便扑通一声跳进了水湾里。
马队看到小牛跳入湾坑内再也没出来,便急忙向县官报告。县官当时便决定,县城就建在此地。从此建筑工程进展顺利,一座漂亮的城池很快建起来了。为了敬奉小牛,把城池形状修成了牛形。东门扭头门,也叫牛头门;东门外有条道,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当作两只牛角。西门外有向西南、向西北的两条道,说是牛尾巴上下摆动。小牛跳入的那个湾坑,人们叫它“牛犊子湾”。
来源:聊城市文化旅游局供稿单位:高唐县文化馆
爆料、广告宣传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