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壮阔东方潮奋进

葡萄糖、注射用无水糖、果糖、玉米油……在山东邹平,西王集团将一粒玉米“吃干榨尽”,延伸出几十种产品,年加工玉米万吨。“可以说,一粒玉米来到西王之后,便开始了它的科技之旅。”西王集团执行总裁王红雨说。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视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5年来,山东以此为遵循,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帮农民增产增收

秋播结束后,嘉祥县种粮大户聂传寅正忙着浇地。亩承包地,主要种山东农科院研发的济麦22。“这个品种我种了多年,分蘖好、抗倒伏,稳产又增产。”聂传寅说。

山东农业实施良种工程以来,优化良种结构,推动农作物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支撑农业向高质高效迈进。

济麦22,曾创造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年至年的秋播,连续9年种植面积全国最大,至今已累计推广2.7亿亩。76岁的院士赵振东还不满足,希望能够培育成全面超越济麦22的新品种,带动黄淮麦区新一轮品种升级。

“南种北繁”“东种西育”“小麦玉米超高产”等科技创新工程,让农民增产增收。

南美白对虾,北方人吃过却没养过。如今,依托“南种北繁”工程,海盈公司让小小对虾成功北上,落户东营垦利省级农高区盐碱滩,实现规模化养殖,每立方米水体产出18斤南美白对虾,平均每斤35元。

邹城市灵丰合作社负责人张久灵,人称“地瓜大王”。“合作社种植了上万亩山东农科院的济薯26,价格是普通品种的2倍。种植户每亩能赚多元。农科院让我挣了大钱!”

受品质、季节和储存等因素影响,很多梨子卖不上好价钱。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家陈学森经过十多年努力,选育出“山农酥”和“新慈香”两个新品种,果实大、口感好、耐贮藏、抗性强,种苗供不应求,迄今已推广1万多亩。“希望新品种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助力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陈学森满怀期待。

转型升级,助农业高质量发展

“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了一季花生。”高唐县梁村镇种粮大户徐树国,连续多年采用花生玉米间作技术,“相当于每亩多收多元。”

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介绍,围绕解决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种养不协调等矛盾,他们成立课题组,研究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技术,探索出了适于机械化条件下的粮油均衡增产技术模式。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万书波说,山东是传统农业大省,低端种植让农民面临增收瓶颈。山东农科院启动实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了一批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科技引领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中国菜篮子”寿光,从单纯的种蔬菜转向育种育苗、设施集成制造,其中蔬菜良种国产率达到60%以上,并首创果菜品种权交易。“全市有13家从事蔬菜育种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达到50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5亿株。”寿光市副市长王丽君如数家珍。

科技助推农业,向着绿色生态转。在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年消耗秸秆、棉籽壳、木屑等农业废弃物90万吨,年产鲜菇75万吨。食用菌菌渣实现肥料化、基质化和饲料化利用。其中,年产有机肥30万吨,二次种菇消耗菌渣15万吨,年增加收入0万元。

科技造福农业,向着高端转。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率领团队研究控释肥,将成果转让给金正大集团,实现大规模生产,使我国控释肥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2至1/3。他们还联合其他单位,共同起草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在控释肥料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科技长腿,走好“最后一公里”

农村科技推广,大多靠办培训、发材料和“大喇叭”。费县果业局高级农艺师徐明举,7年来开展果树讲座直播期,收看量达30多万人次;建立果农乐QQ群20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