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科举史,笔者发现来自书画界的考生,考试成绩明显要好于来自文学界的。在明代,这个现象更为明显一些。比如岳正、袁师道、吴宽、董其昌等等,都是名重一时的书画大家,科举考试成绩也非常不错。其中吴宽是状元,岳正是探花,董其昌是二甲一名、总排名第四。著名的才子画家唐伯虎(唐寅),是乡试第一(解元)得主,如果不是因为有舞弊嫌疑被取消了科举资格,即便不得状元,拿个好进士名次是手拿把掐的事情。
明代的著名作家吴承恩、罗贯中,虽然写出了占古代四大名著半壁江山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但是都没有取得进士身份。汤显祖虽然费尽周折考取了进士,但是名次很不理想。《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情况跟汤显祖差不多。
本篇所要介绍的这位状元,就是一位以绘画书法著称、并且称得上是超一流的大书画家。
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年)乙未科状元,系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氏朱之蕃。朱之蕃的祖籍,是山东的茌平县。这可不是笔者为了名人效应,东拉西扯地乱联系。朱之蕃祖籍山东茌平的说法,正规史料是有明确记载的。至于他们家具体何时迁居南京,笔者没有查到相关记载。
朱之蕃的祖先之所以移居南京,与明代一个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著名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关。史载,他们家的祖辈是“附籍南京锦衣卫”的。也就是说,在朱之蕃的家族中,有做过锦衣卫特务的先辈。
茌平现今归聊城市管辖,已经撤县设区。那一带,有比较悠久的书画文化传统,出过不少书画名家。比如现代大画家李苦禅、孙大石,故里就在离茌平不远的高唐县,地方上还为他们修建了比较气派的纪念馆,保存陈列着他们的不少名作。
朱之蕃打小比较聪明伶俐一些,不但勤奋好学,而且特别爱好绘画,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超常的天赋。朱之蕃的爹娘,在培养孩子问题上,比较开明一些。他们在督促朱之蕃学习的同时,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很好地尊重保护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此,就使朱之蕃的绘画天赋特长,没有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是不断得以进步提高,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家。据业内人士评价,朱之蕃画竹石,颇具苏东坡之神韵。画山水,则有米芾之遗风。他的书法作品,又继承了颜真卿、赵孟之衣钵。
当然了,想必朱之蕃的父母也明白,在古代,画画写字只能赚几个钱花花,并不能带来官职权力和地位。要想做官,唯有科举。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捷径好走。因而,他们对孩子的文化学习一点也没有放松。在父母的教育引导下,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一番拼搏奋斗,朱之蕃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状元郎之一。
才子爱佳人,佳人慕才子。才子去赶考,佳人闺中待。才子金榜题名后,抱得美人归,与佳人共度洞房花烛夜,是民间状元故事传说中的常见桥段。关于朱之蕃状元学习赶考的经历,相关史料记载并不多。但在他身上,也有一个老套的才子佳人故事流传。
说是年轻时的朱之蕃,大约是出于勤工俭学之目的,曾在一个姓苏的大地主家中做家教。一来二去的,有才且风度翩翩的青年家庭教师,就被有貌且情窦初开的地主小姐爱慕上了。日子一长,才子佳人间就产生了感情。但是嫌贫爱富兼有眼无珠的苏地主,在知道了女儿的这段情史之后,不但没有成人之美,反而大发雷霆。他怒斥朱老师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并毫不客气地将其轰出了家门。
柔情万种的苏小姐,却不是那种只看钱财物质的势力女。慧眼识珠的她,不忍见心上人就此沦落,便偷偷地资助了自己心爱的老师兼情人一笔私房钱,鼓励他积极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争取出人头地争口气。苏小姐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会痴心不改,不惜为此做出长久的等待。
朱之蕃不负红颜知己的重托,收拾好行李就去了京城。第二年,果然一举成名天下知。怀揣状元学位证书的政府官员朱之蕃,在衣锦还乡之后,便披红戴花、大张旗鼓地前往苏地主家,郑重其事地提出了迎娶苏小姐的请求。这阵式,把当初瞧不上自己的未来老岳父,吓得屁滚尿流。苏地主诚惶诚恐地率领全体家庭成员,在大门口鸡啄米似的叩头作揖,热烈欢迎这位状元佳婿莅临提亲。才子与佳人,便又成就了一段皆大欢喜的佳话。
这个故事虽有一定的戏剧性,但可信度并不高。关于朱之蕃状元的出生年月,史料语焉不详。但有史籍记载称,他于天启四年(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假设此说为真,依此推算,他应该在嘉靖三十四年(年)前后来到人世。那么,朱之蕃夺得状元光荣称号的时候,已经将近四十岁了。以当时的标准看,这就是个标准的半大小老头儿,孩子都该娶媳妇生孩子了,哪里还会有啥青年才子美少女的爱情故事发生嘛。总不会是苏小姐有恋父情结,喜欢老少配吧?
再者说,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一个打工仔性质的家庭教师,与藏在深闺的富家千金,也很难有零距离亲密接触的机会。况且,朱之蕃的老爸曾官居知府,作为一个官二代,他也不至于穷困潦倒到靠做家教混饭吃的地步。所以,这段流传甚广的故事,只能作为花絮点缀。
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之后,朱之蕃的仕途发展还算比较顺畅。他先后做过处级、厅级秘书兼最高领导未来接班人(太子)的辅导老师(翰林院修撰、谕德、庶子、少詹事),十来年的功夫就当上了副部长,并且在这个职务层次上轮换过两个岗位(礼部、吏部侍郎),位置越换越重要。
在朱之蕃的进步过程当中,他的艺术特长是否从中发挥了一些作用,笔者也不太清楚。但是不管怎么说,历史上的状元进士当中,能写能画的人不算少,但像朱之蕃副部长这样,把做官跟从艺两件事,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并且很成功之人,还真是不太多见。
在朱之蕃的为官经历中,有一件事情影响挺大。万历三十三年(年),朱之蕃受上级委派,率团出访过一回友好国家朝鲜。这次出访的时代背景,是大明王朝于十多年之前,出兵朝鲜,取得了抗日援朝战争的完胜。作为身负泱泱大国状元、著名书画家两个头衔,又身为拯救朝鲜于水火的大明政府代表团团长,朱之蕃在朝鲜大受欢迎,被官方民间众多粉丝狂热追捧。
访朝期间,朱之蕃不辱使命,无论谈国政大事,还是谈学问艺术,均能出口成章、言谈得体、应对裕如。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学识,使朝鲜王室百官敬佩不已。他应朝鲜王室之请,为朝鲜王宫题写的“迎恩门”匾额,至今仍被作为重要文物,保存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在与朝鲜官方洽谈政务之余,有很多朝鲜达官贵人、富豪巨商,拿着黄金白银,以及貂皮鹿茸高丽参等稀罕玩意儿,前来拜访朱之蕃,以求换取他的书法画作。兑换成功的人,一个个欣喜若狂,将他的书画视若珍宝般收藏。
朱之蕃团长虽然不贪财,但是个很喜欢收藏的人。他把用书画换来的钱财特产,全都在当地换购成了古玩玉器等文物,其中包括不少流落到朝鲜的中国文物古籍,收获那真是大大的。看起来,这位朱团长的商品流通交换意识,还是蛮超前的。用前些年的流行说法,朱之蕃是个精明的“国际倒爷”。用如今的时髦称呼,他就是个带货能力超强的“跨国代购”。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出访过程当中虽然搞了些以货易货,朱之蕃团长还是比较注意影响和廉政形象的。拿钱拿物换画可以,这个属于合法收入,不违反朝廷的廉政纪律。对于白送的钱财礼品,则坚决不收,从而受到了朝鲜友人的尊重和好评。以所处的时代来看,朱团长的所作所为已属难得。
作为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著名书画家、又有状元名头的朱之蕃,用来跟朝鲜友人交换的书画作品,是艺术、是名气、也是收藏价值。中国的科举考试,在当时的朝鲜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不少朝鲜的读书人,专门跑到中国来参加科举考试。朱之蕃的状元名头,自然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哪位朝鲜韩国友人家里还保存着朱之蕃作品的话,那可是发大了。不似如今有些官员,出售的自己那些所谓字画,其实是官位、是权力、是利用价值。离开了权力,就是废纸一张。
虽然官职不算低,但是除了出访朝鲜的逸闻之外,史籍关于朱之蕃的政绩作为记载甚少。因此,在这方面笔者也没有更多的话要说。
做过高官的朱之蕃,是个比较能看得开、放得下的人,为人谦恭温和,从不与人争你短我长。比如介绍的那位状元思想家焦竑,只注重学识文章,认为绘画是不入流的雕虫小技,因而很是瞧不起朱之蕃。每次见了朱之蕃,焦竑都要对他冷嘲热讽一番。有时话还很难听,比如没文化、没知识,只是会玩之类。而朱之蕃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以晚辈自居,从不跟这古怪的焦老头一般见识,态度始终谦恭有加,最多一笑了之。
朱之蕃做了政府高官以后,也没有得意忘形。有天晚间,在与儿子闲聊时,朱之蕃说了下面这样被载入史籍的一番话:“人生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去一来而已。所以,人生在世,没什么看不开的事情。”由此可见,他的人生态度很是达观。这番话,堪为人生哲理之名言。
朱之蕃当了副部长之后,没几年他的老母亲就去世了。按规定,他照例要回家“丁忧”守丧。但是在“丁忧”三年期满之后,身为政府高官的朱之蕃,却怎么也不愿意再回单位上班了。上级接连发了好几回通知,催促朱之蕃赶快报到上班。但心性淡然,已经厌倦官场的他,都是推三阻四地找些理由赖着不去。对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朝廷竟然听之任之,没做任何组织处理。最后,朱之蕃干脆正式向上级递交了辞职报告,说啥也不干了。
心胸豁达的朱之蕃,辞世方法也与常人不同,并且也被载入了史册。史料对朱之蕃逝世方式的描述是:在跟人聊天期间,“谈笑而逝”。这样的死法,在古时被视为善终,是为死亡的最高境界。
朱之蕃诗写得也不错,比如这首《野鹤》,至今还被选入高中语文阅读欣赏试题库:“劲翮凌风掠远游,一声清唳九霄闻。注顶丹成迎日彩,昂身玉立出鸡群。”
作者简介:王离京,笔名谷荻,男,山东寿光人,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知青、工人、教师、机关干部,曾任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散文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发表出版作品累计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相关作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两度入选山东省中小学生寒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前十位重点推荐书目。
壹点号谷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