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新麦客新征程

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5129314.html

来源:海外网

  新“麦客”新征程

图①:6月3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多台收割机进行麦收作业。许丛军摄(人民视觉)图②:6月19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和盛镇吴家村,村民驾驶农机正在田间作业。侯崇慧摄(人民视觉)图③:6月4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东封村,农机手驾驶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赵玉国摄(人民视觉)制图:潘旭涛

  “麦客”,曾经是指在麦收时节,在别人家麦田里忙活,赚钱补贴生计的一群人,他们背着干粮和水,手里拿着镰刀。旧影片与照片里,在陕西关中地区等小麦产区,“麦客”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生计四处奔忙。

  如今,时移世易,旧“麦客”早已成为历史,新“麦客”应运而生。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跨区收割机手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麦客”,跨区收割作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支支农机队伍就像候鸟一样,在全国各地间奔波。

  又是一年夏收时节,自5月中旬起,夏粮主要作物小麦由南向北渐次成熟。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从5月28日全面展开,截至6月21日,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已收获3.01亿亩,收获进度达99.2%,全国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

  这是“麦客”们的新征程。

  追赶丰收的人

  风吹麦浪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蒲塘镇人甘达任、杨家静夫妻俩第一次来到了山东。

  说起最早干“麦客”的初衷,妻子杨家静一脸欣喜:“这个工作现结款,不会有拖欠,然后可以到处都转一下,各个地方去看一下人家那些风俗习惯。刚开始我们干这行的话,行情还是比较好的。”

  但时间久了,也会有怨言。甘达任分析,到外面都是风餐露宿的,没有固定吃饭时间,再加上丰收季节太阳太大了、天气也热,“这个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每年,从四月到十一月,夫妻二人都在外面打拼。从年干这份工作开始,四年的时间里,夫妻俩的生活一直追着丰收季节走——从广西到湖北,从湖北到安徽,从安徽到河南。一路向北,追逐着小麦成熟的身影;接着,他们从广西到贵州,从贵州到湖南,从湖南再回到广西,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

  这次,是夫妻两人第一次来到山东收麦子。虽然一路十分辛苦,两人甚至争吵过这次该不该来山东,但最终完成收割任务后,两人在短视频中,给远在老家的孩子们,展示了丰收的喜悦。

  “看!那一片我们已经收完了,剩最后这一点,爸爸开着咱家新买的收割机在收,你看这个地方那么小,我们的收割机多灵活啊。收完这一点我们就回家了。小朋友们,你看爸爸给你们带了什么礼物回去?你们在家吃过面包、面条,但是你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是小麦!看,这是爸爸收割的,我给你们买了两三百斤的小麦回去,可以做很多面包面条了!”短视频里,两人满脸兴奋。

  无论一个人、一对夫妻还是一支队伍,前行的方向都是收获的麦田。

  今年5月,台联合收割机从湖北省安陆市出发,辗转多个省份,抵达各小麦主产区收麦,历时将达3个多月。到了地方,第一件事情,测量。农机手们拿出装有GPS的测亩量仪,轻点屏幕,采集点的经纬度、面积、海拔等信息立即显示。与农户确认面积、商定价钱后,作业便开始了。

  当前,我国冬小麦97%以上都靠机收,其中30%需要机械跨区来收割。哪里有丰收,哪里就有“麦客”的影子。

  依靠科技“龙口夺粮”

  雨季之前,天气多变,要想“龙口夺粮”,得靠科技的力量。

  “目前关中处于小麦成熟收割期,9日至13日将有一次大风、短时强降雨、冰雹过程,对关中小麦收割晾晒影响较大……”6月8日16时30分,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化龙在省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发出提醒。

  陕西连夜打响小麦抢收战。6月9日,在部分地区,暴雨开始倾盆而下。农业农村部新闻办表示,陕西6月12日降雨前4天内抢收作业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五成以上,其中6月9日单日机收万亩,创下该省日机收面积历史新高。

  依靠科技的力量预警,成为麦收季节一大亮点。6月1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国家气象中心联合研发的“三夏”机收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准时上线,通过农机作业专用APP“测亩易”向重点省份农机手、农业大户等余万人提供服务,依托用户定位,一天两次精准推送当地机收作业适宜情况,帮助合理安排机收时间和人员机具调度。目前,该产品已在安徽、江苏、河北、河南、湖北、山东、陕西、山西等8个夏收重点省份试点应用。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发布室主任王佳禾介绍,本次上线的机收气象精细预警提示产品,以国家级智能网格格点预报指导产品为基础数据,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在考虑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基础上,增加了云量等要素,为机收作业提供更科学的提示。

  各地也非常积极地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夏收时节助力。

  在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开发了“三夏生产气象服务”   在安徽,省气象局基于安徽农网   科技,让麦收更容易。

  不止车手们的装备更好了,农机公司们也有了更好的服务保障手段。在夏粮主产区,东方红、雷沃等国产农机公司的流动服务车分布在各地,“麦客”们走到哪里,就跟随到哪里。尤其在北斗系统等帮助下,对于每台农机设备都可以实时定位,于是流动服务车就可以分布在农机设备集中的区域,更好地服务收割工作。

  老“麦客”的减损经

  在随机挑选的3平方米麦田里,山东高唐县的老“麦客”时金路跟村民们一起,总共找到了粒小麦。按照1亩地平方米、每粒麦子0.05克计算,在他收割的麦田里,1亩地总共漏了6斤左右的粮食。结果出来后,他又邀请来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的测损小队,对减损结果进行更专业的测量,显示结果十分接近。

  这个结果让时金路跟大伙都松了口气。

  这次测试的起因是,今年6月初,高唐县的近80万亩小麦即将开镰收割。为了力争颗粒归仓,当地农业农村局在小麦收割降损动员会上提出了比往年更高的要求,力争每亩小麦的收割损耗不超过12斤。这个任务难度不小。但谁也没想到,时金路居然当场提出来,他的合作社今年挑战每亩收割损耗不超过10斤。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觉得“吹牛”。

  今年已经51岁的时金路,与农机打交道已有20多年了。28岁那年,他想方设法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收割机,一步步成为了一名成熟的农机手,每年都会参加跨区收割。年,有了一定积累的时金路成立了高唐县杨屯乡金路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11台收割机、13位农机手。

  时金路认准的理,谁也拉不回来。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都觉得在收割机刚进地,即将开始收割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碾轧小麦的现象。但是,经验丰富的农机手说是可以避免碾轧小麦的。时金路决定先开镰收割小麦,在收割中摸索进一步降低每亩小麦收割损耗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做到了。

  时金路坦言,干的年头久了,对这个行业很有感情,就想做出点小贡献。他把账算得很明白:“我要是(收)割四五千亩的话,1亩地给它减2斤,就是减斤,就等于给老百姓增收了斤麦子。全县要是按约80万亩计算就是万斤,万斤就很有意义了。”

  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后,时金路心里更踏实了。他在自己的合作社中推广了这个办法,大家伙信心满满地干了起来。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介绍,今年减损节本措施有效。从监测情况看,今年小麦机收损失率进一步控制在2%的行业标准以内。保障联合收割机及相关运输车辆免费优先通行45万车次,累计免收通行费1.09亿元。广泛开展的“送检到田”“送油到田”“送修到田”及“优惠加油”服务,有效节约了机手时间和作业成本。

  疫情下的多重保障

  疫情期间,对于“麦客”来说,跨区作业会不可避免产生影响。

  6月初,河南省平舆县的机手陈彬彬夫妇,打算在河南省漯河市一个高速路口下高速,前去麦田作业。在当地各部门工作人员配合之下,很顺利地过了关——检查核酸、两码一证;检验跨区作业证和行驶证,为其免去高速通行费;检查是否报备,是否来自风险区,如果来自有风险的地区,需要检测抗原和落地核酸;最终,办完上述手续后,换一张通行证。前前后后,陈彬彬夫妇花了20多分钟,就办完了所有手续。

  河南省漯河市汇源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表示,三夏期间,农机手开车来到这里,当地会最大程度为他们提供方便。

  在各小麦主产区,手持跨区作业证、健康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麦客”们一路畅行。在高速公路出口,来自全国各地的联合收割机川流不息,所有跨区作业车辆一律免收通行费,并优先放行。

  为了确保颗粒归仓,各地都为跨区机手们提供了畅行的条件。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黄全意介绍,为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全省设立了条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发放5万张跨区作业证,给跨区机手提供一些方便,管吃管住。

  在河北省魏县,当地今年为跨区作业的“麦客”提供“农机手驿站”,利用先进的网络服务和现代化技术,为农机手提供信息、食宿、维修、油料等志愿服务。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蒿要领说,为了保证今年的麦收顺利进行,魏县不仅成立了夏收志愿服务队,同时还利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对全县“三夏”生产进行云监测、云管理,定期扫描监测小麦长势、收获情况,通过可视化平台了解发布农业气象、病虫害预报、溯源监管服务等。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设立了多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提供免费核酸抗原检测、属地备案、作业信息、维修保障等“一站式服务”;交通运输部门开设了多条农机转运绿色通道,保障联合收割机优先通行,免费通行;卫生健康部门对核酸证明过期的跨区作业人员实行“即采即走即追”等精准便捷管理服务。

  更好的装备,更好的日子

  来自湖北省监利县的年轻“麦客”周全慧发现,这些年“麦客”手中的设备越来越好。原来的收割机收割速度非常慢,还容易掉麦子,经常出毛病,一个麦季下来要坏好几次;如今联合收割机设置自动挡、液压方向盘、多功能操作台和空调,车上还装有智能报警器,一旦小麦机损率超过1%,报警器就会自动报警。

  而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的老“麦客”唐聚敏,则从年至今,经历了7台收割机。他坦言,最初的收割机方向盘不灵活,打方向盘像推个“磨盘”,刹车也不好用,经常出毛病,一个麦季下来要坏好几次,那时候收割的速度非常慢,还容易掉麦子。

  面对今年新买的联合收割机,他难掩兴奋。“新收割机有空调,封闭性好,作业时不再会有麦芒或灰尘,开起来既干净又凉爽。”“电控自动挡、操控性好、视野开阔,只需轻轻把握方向就可以了。”“车上的智能终端不仅能定位,还能计算收割亩数,进行故障报警,先进实用。”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介绍,今年有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80多万专业收割机手奋战在麦收一线,累计机收面积2.98亿亩,收获机械化率超过98%,为将“丰收在田”转化为“丰收在手”提供了机械化硬核力量。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个队伍。

  来自河南省通许县的“95后”“‘麦客’夫妻”张孟飞和王素丽,正是因收麦而相识,别看年龄不大,两人从事这一行已有近10年。张孟飞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成为了一名新“麦客”。如今,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这份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年,夫妻俩从3月初就出来作业,从云贵川到青甘陕,从大东北到大西南,从中原大地到长三角,小麦、大麦、油菜、水稻、玉米,什么成熟收什么,一直能忙到12月。这份工作也给他们的小日子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小家庭生活越过越红火。一有空,他也和妻子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地转转,这些年自己开了眼界,也想让孩子多了解外面世界的样子。(本报记者刘少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7月07日第05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