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友鹏原创丨故乡传奇云禅寺风云续

故乡传奇

——云禅寺风云(续)

文/李友鹏

常言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鸣”。这云禅寺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也于年间已经消失,但在当年却是非常有名气的寺院。位于鲁西平原上的一座普通寺庙,为什么这么出名呢?据村中的老教师讲,这其中之一出名就出在寺内的“龙骑龟”奇景上。中国的奇景有奇松、怪石、云海,有木棍支巨石,可有谁见过黄河西畔的“龟支树”(即“龙骑龟”)奇景呢?正是这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才使人们世代相传。

原来这个寺院地势高兀,自年建成后禅房林立,颇是气派。在寺院的大雄宝殿前有一棵生长多年的榕树,树的四周用青砖镶嵌成方池。这棵榕树长势非常茂盛,因为年深日久的缘故,错综复杂的根系裸露与拥抱在树的主干周围,自上而下地深深地扎根于泥土之中。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老树抽出新的枝芽,长出嫩绿的叶子,开出艳丽的花儿,绽放出奇光异彩;榕树的枝叶甚是浓密,蘑菇状的树冠似一把巨大的保护伞,笼罩在巨大的石龟上方,随着和煦的春风,枝叶轻轻摇曳,一遍遍轻吻着龟的背部和脖颈,透出晶莹的光亮,显示出一幅奇特又自然的景象;枝条儿向四面无限地延伸着,其中有两股茂盛的树枝儿在石龟的背上交叉,相互映衬与点缀,俨然成为世间不可多得的奇妙异景,构成一副古怪又和谐的浮生相,使人观后顿生惬意。因“榕”和“龙”谐音,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把龙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黄河流域的山野乡间,对龙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把龙视作是风调雨顺的象征和希望。在这里“龙”和“龟”浑然一体,寓意非凡,寺内晨钟暮鼓,佛光萦绕,演绎成寺中一宝,也成为镇守一方、保佑乡民的自然神像。寺中出现这一奇景,寺中长老起名为“龙骑龟”。这自然的景致胜过了鬼斧神工的雕凿,颇是让人感到奇妙和惊讶,每每到此寺院中看到过的人们都啧啧称奇。

“龙骑龟”奇景的出现,无疑给这座寺庙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人们可能听说过抑或见过有龟驮碑石刻的,但还没有听说“龟驮龙”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四外八乡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这一奇景,为云禅寺增添了不少的烟火气。

“特殊”野菜救灾民,当是云禅寺另一个传奇故事。说起这野菜来本就很寻常,但毗邻云禅寺的野菜却非同凡响。有道是“物以稀为贵”,“以少为奇”,之所以“特殊”,那就是别处没有或少有。吃野菜的历史从古时延续至今,这野菜平常年月少人问津,在灾荒年月却相当于救命的食粮。紧邻云禅寺的东面有一片低洼地,当地人管它叫“小沙窝”。这里有上百亩地的方圆,没有别处盐碱地的痕迹;这里夏天积水易涝,多生芦苇,成为“芦苇荡”和“鱼虾蛤蟆湾”;夏日里蛙鸣与云禅寺的经声佛号,交织成为世上绝妙的交响乐;这里是半年积水半年干枯,每到春天来临时,积水渐无,田地里就长满了绿油油的野菜,看那野菜翠色欲流,好似绿色的地毯,铺就百亩田园;这里虽不长庄稼,但钟灵毓秀,广袤而神秘,荒凉中透着勃勃生机,那是另一种自然的美。

再说这种野菜,当地人管它叫“菔子苗”,原本是一种草本植物,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韭菜般的特性,挖了这一茬第二天就会接着再长出第二茬来;那嫩绿的叶面光滑无刺,如小小的菠菜叶,绿油油中透着晶莹与祥和,让人看见就会产生吃的冲动;它与世无争,可与庄稼共存亡,少有攀爬依附和缠绕,一般不会造成土地荒芜;成熟与衰老后的“菔子苗”,开出喇叭状的白色或粉红色的花,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芳香;那干瘪的花瓣中深藏着黑色的种子,风一吹落在地上,来年春天再冒出新的叶芽;它不仅叶子能吃,其白色的根儿也能食用,加入少许粮面,熬粥或捏菜团均可;它的副作用就是有点轻泻作用,当地就有“菔子苗,菔子苗,吃一碗屙一瓢”之说;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尤其是在解放前的灾荒年月,饥饿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人们在吃了观音土、高粱壳子与棉籽饼之后所引起的便秘,用上“菔子苗”却是极佳的泻药。

曾有一外地经商者来云禅寺进香,据说此人是高唐县的,他看到寺东面洼地里长有很多野菜,便随即挖了些带回家。就是这种野菜无味、无毒,到家食用后身体无恙,在困难时期有了这种野菜吃也能果腹。消息不胫而走,这件事儿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人们奔走纾困,露出久违的笑靥。随后就相继来了很多面容憔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人,他们有的挎着篮子,有的背着褡子,还有的拿着布袋子,纷纷来到云禅寺边上挖野菜。在大灾之年的春日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了这种野菜充饥,也不至于饿死,得以度过灾荒之年。正是这种野菜,拯救了灾区的不少乡民,人们不胜感激野菜来源之地,纷纷前来云禅寺进香,感谢神灵的保佑,烧香磕头、拜佛祈祷,使寺庙的烟火更加兴旺。

中国地大物博,植物种类繁多,云禅寺东面洼地的野菜奇就奇在多数人不认识它,到底是什么野菜?到现在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本地方言中所说的“菔子苗”,至今无从考证。我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均无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决不是荠菜、苦荬菜或马齿苋之类的,因为这些常见野菜多数人都认识。总而言之,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别处少有的野菜,其原因可能是特殊的地形、特殊的土壤、特殊的种子长成特殊的野菜。此种野菜一直持续到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长有。在那个特殊困难时期,野菜缓解了缺粮的问题,对此我记忆犹新。那时生活极度困难,粮食稀少,放学后我就挎着篮子去云禅寺东面的田地里剜野菜,剜野菜的方法一般是平地而剜,把根留下以便再生,也有时直接用手薅。蹲在地上剜呀剜,边剜边蹲着行进,等剜满一篮子就挎回家。到家后母亲用清水洗干净,掺入少量的地瓜干面或高粱面做成菜团、菜饼子或窝窝头,上学时装上能吃一周的用量。这些辛酸的往事好似发生在昨日,常常有“他日年少恍隔日,一觉醒来暮年时”之感,每每想起这一幕,我的心头总会有一种酸楚的感觉。

云禅寺的这些传奇故事,好似风过留痕,长久镌刻在人们心中,而冠之以“云禅寺”之名的大李庄村也有着诸多的名人轶事。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村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单从村庄来历上就与众不同,附近多数村庄多是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而此村却不是。据曾经发现的李氏祖碑记载,在明朝初年(年),先祖李聪自河北密云(现北京市密云区)举家迁往此处定居,繁衍生息。村庄的西头为长支,中间为二支,村的东头为末支,到现在村东头李姓的辈分要比村西头李姓的辈分大,这就是从那时形成的原因。先祖至此时村南开满了黄色的花,遍地黄花格外引人注目,煞是好看,故取村名为“黄花园”。后李氏家族兴旺发达起来,逐渐发展成为村落,故又改村名为“大李庄”。云禅寺建成后,人们在庄的称呼前面又增加了“云禅寺”三个字,称为“云禅寺大李庄”,这就是村庄名称的来历和演变历史。当然这只是习惯称呼,行政区划及地图上是没有这样称呼的。

历史上这个村庄有过太多的传奇故事。有“自幼颖悟,落笔惊人。早岁入邑庠,旋食饩。倜傥自喜,为文亦独辟蹊径,不蹈常人窠臼。”的江西新丰县知事李连炳(据民国《长清县志》记载);有金榜题名、一户同时考出两个秀才的李氏门庭;有在阵前用铁锅智策惊马、刀斩敌将首级,从士兵到将军的传奇人物王老二;有不甘压迫与屈辱、揭竿而起、火烧洋教堂的义和团农民起义首领朱红灯;有过长清的县太爷骑着高头大马专登李门贺寿的出彩故事;有过勇闯“济南府”,掌掴日本兵的传奇人物李友才等。村中的老人们一谈起这些故事来总是津津乐道,话不穷辞地拉个没完。

往事如烟,时过境迁。故乡,再也难见村南那盛开的黄花一片;再也难见那环绕半个村庄、养育了几代人的桃、梨、杏园;再也难见那一座座长满野草的土房房顶;再也难见那从低矮的土房中冒出的袅袅炊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情愫渐浓,往事常常在脑海中若隐若现。因为脚下曾粘过泥土,心中难忘那份真情,故乡的黄土地那是我们的根,不忘历史,留住乡愁,乃余生之夙愿。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人类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憧憬美好未来是人们的愿望。改革开放后,腾笼换鸟,涅槃重生,家乡面貌大改变。概算投资.75亿元、双向六车道的济南绕城高速公路西环线(简称济南大西环),在云禅寺遗址边上熠熠生辉,该环线正好在云禅寺遗址以东原来叫“小沙窝”的那个历史上水气氤氲、长满特殊野菜的地方穿过,在村西南又建了公路高架桥,为云禅寺遗址及其大李庄村又浓墨重彩地写下了新的篇章。据说这是省里的重点建设项目,这也成为故乡最显著的地理标志。人们早就有依托城市或大的地理标志称呼村庄的习惯,“济南大西环”的出现,拉近了这个古老村庄与现代化都市的距离,使村庄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也彻底颠覆了人们习惯上的老称呼,再也不写“云禅寺大李庄”了,而改写成“济南绕城高速二环西线大李庄”了。

(写于年1月7日)

李友鹏(男),知名中医,北京名医名方研究推广中心特邀研究员,河南仲景医药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特效医术发掘整理委员会专业委员。原籍山东齐河,现居山东济南。文学爱好者,热爱生命,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中医养生研究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与诗歌多篇,创城征文获得济南市一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