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袁涛王川
方垒毛鑫鑫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这个农业大省寄予厚望重托。年3月,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年6月,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推动“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是山东在全国“三农”工作这盘大棋中应有的担当。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一年来,山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示范引领、精准施策,全力下好下活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在7万多个村庄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瑰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高标准谋划高层次发展
高点定位亮出齐鲁样板特色
样板的意义,在于创新和示范引领,在于创设可操作、可复制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
5月21日中午,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不少蒜商正将刚刚收购的鲜蒜拆包晾晒,场面蔚为壮观。
出口量占全国70%、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获欧盟地理标识认证,被视为全球大蒜种植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的金乡,如何打好金“蒜”盘?答案就在融合发展。金乡建立集科研、精深加工等深度融合的大蒜产业链,生产的胶囊将大蒜价值提升20倍,“互联网+农业”带动大蒜网上销售额达50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让大蒜产业发展价值倍增。
金乡大蒜的致富经,折射出齐鲁大地高层次振兴乡村的壮阔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经验。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破解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有这个基础,也责无旁贷。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发挥创新性、突破性、引领性作用,蹚出路子、积累经验、形成示范,为全国树立标杆。
样板,就要走在前列。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山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狠抓落实:
——高位推动。成立省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建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年8月、年6月,两次召开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观摩典型、查找问题,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规划引领。形成了1个实施意见、1个战略规划、5个工作方案和系列专项方案的“1+1+5+N”政策体系,既各自成篇,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示范引路。按照近郊、远郊、山区、平原、沿海等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在全省选择10个县(市、区)、个乡镇(街道)、0个村,配套出台11项政策措施,开展示范创建。
目前,山东正在制定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建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标准体系。
样板,还要全域发展、高质量发展。在邹城,返乡务工人员连年增加,乡村游愈发火爆,去年吸引万城里游客回到乡土、品味乡愁。改变源于当地的乡村振兴之道:首先扮靓乡村环境,再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唤醒“沉睡”资产,并以文化涵养和谐社会风气,乡村振兴这台戏,由此越唱越热闹。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山东大力实施美丽村居“四一三”行动,将用3年时间打造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4大风貌区、建设10条风貌带、培育个美丽村居建设试点村。每个市、每个县都着眼本区域基础和优势,力争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精心绘就锦绣山水图、齐鲁风情画。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
实招硬招强优势补短板
样板的关键,在于对难点的突破,对根本性问题的解决。
前不久,胶州市胶东街道大麻湾二村的王慧一家,从城里搬了回来。让她感到惊喜的是,过去在城市街道上跑的洒水车、扫地车,如今定期出现在自家门口。“街道都是干干净净的,空气也好了,住得舒适,心情自然就好了。”王慧说。
改变王慧家乡面貌的,是山东正在着力推进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山东突出问题导向,以创新实干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制度制约是最根本的制约。针对制度创新短板,山东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强化制度供给。去年6月,印发实施加快推进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实施意见,“自上而下”把涉农资金全部纳入乡村振兴“资金池”,今年整合资金共亿元。
光靠财政“一条腿走路”不行,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也须同向发力。鲁商集团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
在全省布局开发建设50个样板村;土地发展集团发起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联盟,有多家企业加盟;新希望六和集团在我省布局现代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一大批企业、社会资本看得准、投入大,为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各地勇于创新,大胆闯、大胆试,“农地入市”、农业开放发展综试区等创新性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禹城市辛店镇,由13个村共同创建的禹城市万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7万元获得37.88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50年使用权,并建设厂房对外出租,引进不少有潜力的企业。“农地入市”新模式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情况下,让农民以多种形式享受土地权益。“在家门口上班,赚得不比城里少,心里也踏实。”村民崔梅说。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山东出台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20条措施等政策,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实施“千企助千村”振兴行动,启动免费“农科生”定向培养计划,全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万人、认定4万人。东营市开展试点职业农民职称制度,首批84人获评职业农民职称。“这是对农民职业尊严的认可,更激励我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获评职业农民职称的大学毕业返乡青年许家磊说。
“竹板声声响不断,幸福日子说不完。小康路上迈大步,咱们百姓笑开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东营市垦利区兴隆街道渔洼村百姓把党的政策融入吕剧,用积极向上的唱词弘扬正能量。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山东各地陆续建成,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99.3%,建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89.4%,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处处体现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采取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让村民通过参加集体劳动获得股份,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村庄由乱到治、产业由废到兴、群众由散到聚的转变。“我们力争年内60%以上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到年实现有条件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覆盖。”栖霞市委书记陈兆宽说。
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一步一脚印健康有序推进
样板的使命,在于对规律的探索,在于对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等关系的精准把握。
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农业大省的首要责任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新时代,如何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诸城的创新答卷,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在诸城,如果你想种地,通过乡村振兴“一张图”系统,立刻就能解决地在哪里、种什么、怎么种、怎么收、怎么售等问题,还能通过“专家地图”联系附近的科技特派员,咨询农业种植问题。在这片创造了“诸城模式”的土地上,新一轮改革创新大潮已经涌起。
山东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等8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的1/4,有“全国农业看山东”的说法。无论是国内首推省级农产品品牌,还是率先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抑或是乡村振兴“一张图”,在农业农村发展的每个阶段,山东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蹄疾步稳、务实创新。这也是山东乡村振兴凸显样板价值的精神底色。
在阳信,新版“庖丁解牛”故事正在演绎。走进阳信县鸿安绿色优质肉牛产业示范园,但见生产车间鳞次栉比,冷链运输车穿梭其中。车间内,工人在流水线上规范操作,实现牛肉的精细分割和包装。操作工人告诉记者,牛全身都是宝,一头牛能分割成多个品种的产品。精细分割使价值呈直线上升,5A级牛肉每公斤更是卖到元。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各地从实际出发,正在探索不同类型的特色振兴之路。
滕州市大宗村被誉为“鲁西南第一村”。村党支部书记宗成乐说,大宗村以往产业结构资源型依赖偏重、市场竞争比较优势降低,村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元宝枫籽油等保健产品,不仅流转邻近村万亩土地,还安置了邻村劳动力0余人,年创产值0余万元。
相较于大宗村,山东约四成的村庄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深挖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下乡“寻根”,成为这些村庄积聚人气的一剂良药。高唐县李奇村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家乡,村里全力打造和运营“苦禅故里·尚美画乡”文化旅游项目,集体收入大幅提高。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高质量绘就“齐鲁乡村风情画”,重任在肩。样板,是干出来的!站在新的起点上,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举全省之力,以创新求突破,以实干促振兴,就一定能走在前列、干成样板、创出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作出山东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