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姓之移民故事移民移出来的村名

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长凝镇,有一个叫作王各庄的大村,全村土质肥沃,物阜民丰,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有许多农户从事大笤帚加工生产,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结实漂亮,经久耐用,远销东北三省及京津许多地方,有的甚至打出国门。

据《滦南县地名志》记述,这里的村民祖先,始自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从山西陆州迁移至此建庄,初时的村名叫“望哥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追寻它的来历,始自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

▲明朝迁民路线图

哥哥移民骨肉分离

明朝时期,由于冀东这块地区久经战乱,地广人稀土地荒芜,必须通过移民来调节人口的分布状况。当时规定,山西陆州一带凡家中哥儿两个者,得有一个人迁往冀东地区。指令一下,家家户户都酝酿着谁走谁留的事项。常言道故土难离,在一个地方土生土长地待久了,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不论外面环境好坏,谁都不愿远离家乡故土,更何况到一个景象凋敝的陌生之地呢。

有一户王姓人家,正好有弟兄二人,哥哥王一年方二十,弟弟王二刚刚十五,因为家中父母都已年迈体衰,在商量谁去谁留之时,费了很大周折。从二老双亲的意愿,哪个孩子也舍不得放走,可是上边政策又不能违逆。老大是家中的顶梁柱,一切活计全由他干,老二年纪尚幼,不谙世事,谁走了都不太好。两个孩子十分懂事,见父母非常为难,都争着迁移出去。最后,老父咬咬牙,还是叫老大成行。在走的那天,一家人抱头痛哭,难割难舍,相互嘱托,互道珍重,尤其老二,搂着哥哥脖颈,简直哭成泪人,一直送出老远,方才作别。

王一离开家乡后,随着迁移人群,晓行夜宿,风雨兼程,不日到达现在的住宿之地,即当时的北京东南公里,滦州以南的普利屯。到了以后,他和同来的一些移民,会同当地的村民,开荒种地建造家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生活的安定,王一经常思念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老父老母身体如何?小弟能不能承担起治家重担?怎奈当时没有任何通讯方式,双方的一切情况都无从得知。就在这种忧心忡忡的情况下,一晃过了两年,到了二十二岁年纪的时候,王一经人介绍,娶了当地一个姑娘为妻,第二年产下一子,由原来的一人,变成了一个三口之家。

父母离世千里寻兄

时间又过了一年,这日王一全家人正在吃午饭时,忽听外面有人喊:“都来看哪,这里有个病人快不行了。”王一听后,猛地一阵心跳,怎么回事儿?哪里来的病人?带着狐疑,他来到街上。

拨开围观的人群,王一发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气息奄奄地倒在地上。此人身穿破烂衣服,瘸着条腿,旁边放着一根木棍。王一到跟前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分别四年的弟弟。他马上将王二抱起来,在众人的帮助下,一步步地搀回家中。夫妻二人给他梳洗干净,做了一些稀饭让他吃下。时间不长,王二方才缓过气来,在哥哥的追问下,他才声音缓慢地将一切告诉了哥哥。

原来,自王一走后,父母很想念他,昼思夜想,终至病卧在床,本来身体已很虚弱,现在又忧思成病,整日不吃不喝,虽经医生调治,怎奈病入膏肓,效果不是很好,在床上躺了一年之后,夫妻双双撒手人寰,离世而去。剩下的王二一人,只得艰难度日。原本家中就很贫困,父母闹病又拉下许多饥荒,刚满十七岁的王二只得去到财主家卖身抵债。这个财主心地狠毒,根本不拿王二当人看,吃饭不管饱,重活累活全是由他去干。最后王二下定决心,离开那里不再受苦,到冀东来找哥哥。

就在一天夜里,王二带着一些盘缠,背着个小包,踏上了寻亲之路。因他从没出过家门,只得边走边问,几个月过后,盘缠花尽,只好沿路乞讨,一直走了半年有余。由于路途艰难,又累又饿,不久就病倒了。为了探望哥哥,与亲人相聚,他咬紧牙关,强行支撑着慢慢行进,又挺了几个月,方打听到哥哥所在之地。

王二边说边哭,哥哥也是泣不成声,旁边的村民也都跟着落泪。王二刚把话说完,由于情绪激动,病情加重全身抽搐。王一赶快把弟弟抱住,时间不长,弟弟就死在了他的怀中。

手足情深村庄改名

弟弟历尽艰辛,千里迢迢来探望哥哥,最后终于团聚,死在哥哥怀中,这个手足相牵,情深义重的动人事迹,使全体村民深受感动。此时正值官府调查村名设置一事,在大家一致同意之下,就根据这个事例,将村名改为“望哥庄”,并一直沿用很久。

到了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人口逐年增多,且王姓成了村子主姓,而“望、王”与“哥、各”又是同音,所以,就将村名改成了“王各庄”,直到现在业经数百年,也未变动。当然,未变的还有王各庄的村民,始终团结一致,息息相通,在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携手前进。

(燕赵都市报张浩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