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于职场的快节奏、高效率,特别是某些岗位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工作状态就成为很多人梦想中的追求。但是事实是残酷的,网络上搜索到的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会告诉你“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既然在今天找不到这样的工作,那么在古代时有没有这样的岗位呢?
鸡汤文《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因为不同的岗位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本篇文章就以州县主官为例,选择清初的山东省东昌府所属各县为例,来分析分析哪些县是属于事少、钱多、责任轻的。
什么样的州县是首选项?要先了解古代给府州县是如何划分等级的
由于各县幅员大小、人口多寡、赋税差别等各不相同,为方便行政管理,就需要给行政区域划分等级,以此为据选派官员,对其政绩进行考核,并确定奖惩和升迁。
给县划分等级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不过那个时期仅仅是以县里人口的多少来确定县等,比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以一万户为界限分大小县,大县长官称令,小县称长。
秦朝以郡、县两级管理天下
到了唐朝时又引入了地理位置和事务繁剧方面的“望、紧”以及京畿“赤、畿”等级。
直到明朝的明穆宗的隆庆元年,“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开创了把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地理位置、事务繁简等因素综合到一起进行考量的分等新标准雏形。清朝则正式确立了府州县以“冲、繁、疲、难”分等方式。
冲,反映的是交通方面,地处孔道为冲。繁,反映的是政务方面,政务繁多为繁。疲,反映的是赋税方面,赋税难收为疲。难,反映的是民风方面,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为难。
对府州县以“冲、繁、疲、难”划分的好处是可以以此来确定地方官缺的形式
“缺”即职位、官位。比如大家在影视剧里台词里可能听过“某某官出缺了”,就是说这个位置空出来了,还没有任命新的官员,类似今天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里的“编制”。
这个“缺”的好坏、重要不重要用什么来体现呢?就是“冲、繁、疲、难”这四个字。
最要缺、要缺:“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缺。要缺:“冲、繁、疲、难”中占据三个字的缺,有冲繁疲、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中缺:“冲、繁、疲、难”中占据两个字的缺,有冲繁、冲疲、冲难、繁难、繁疲、疲难六中。简缺:“冲、繁、疲、难”中仅占一字或者一个字也不占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说了,“冲、繁、疲、难”这四个字,占的越多越不好干吧,为何要把占的字数多称为“要”缺,难道还有人争着找麻烦、找罪受吗?
要缺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其实“要缺”还真的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在追求官位时如果找的关系、背景不硬了还真轮不上“最要”、“要”缺。为什么?
最要缺和要缺虽然工作繁杂,但是容易出成绩,随便做些工作就是成绩,特别是拥有“冲”的最要缺,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更有机会接触上官,在迎来送往中就落下了人脉,为下一步高升铺平了道路。相反如果在一个异常平稳的环境里,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出色,都是“死水一潭”,也就不容易出成绩。
更何况,清朝用人制度也是优先考虑处于“要”缺位置上的。
《清会典事例·吏部处分例·京官保举》:“各该堂官,率徇情取悦,以繁缺保送者多,而简缺及留部者少。”
从这一记载看,如果想进京做官,不仅需要中央各部堂官保举,重点还要是要选择在繁缺位置上的官员,而简缺留在各部当京官的就少。毕竟在繁缺、要缺上的工作经验丰富,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出众,简缺位置上的官员可能工作能力也有不错的,但缺乏表现出来的机会,所以就不被中央所察觉得到。所以,要缺始终是被大多数人所追逐、追求的。
具体到山东省东昌府各县来说,哪些县是要缺、哪些县是简缺呢?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历史学家顾炎武编撰的《肇域志》是一部地理性总志,“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汇总了《大明一统志》以及各省府州县的地方志书,其中对各府州县都有详细的县情记叙,给我们分析清朝各县分等情况提供了依据。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肇域志》只是一部地理志书,对县情的记载和官方给县分等有些细微的差别,比如:1、交通方面,《肇域志》记载为冲、僻,比县分等多了一个与冲相对的“僻”评语。2、政务方面,繁被记为烦,并且引入了“简”评语。3、赋税方面除了疲之外,还有贫、饶。4、民风方面则更为复杂,有顽、淳(与顽相对,淳朴)、多盗、刁等评语。
虽然两者有些许不同,但是还是能够从中找到清晰的脉络进行对比、分析的。
明朝的山东省东昌府。清朝雍正后东昌府与此图有变化
清朝的东昌府各州县分等如下:
最要:
恩县,《肇域志》记载为:编户三十七里。烦,冲,刁,疲。转换成县分等的评语为(以下类推,不再注明):冲繁疲难。
恩县(今已被裁撤,县治在今天山东省高唐县恩城镇)的太平驿是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的驿路重要驿站之一,因此为“冲”。人口在东昌府仅在高唐州之后,所以事务繁多,再加上刁、疲两字评语,“冲、繁、疲、难”四字全占,为“最要”缺。
注:明清时编户为以一百十户为一里,从编户多少可以推算出一个州县户口多少,也是反映县等的一个重要标准。
清朝运河山东东昌府段
要:
聊城县,编户二十四里。水陆四冲,供应烦难。地颇饶,亦多盗,河工为累:冲繁难。
临清州,编户三十五里。水陆冲烦,商贾辏集,俗侈,多盗:冲繁难。
茌平县,编户三十六里。冲,烦,民疲:冲繁疲。
高唐州,编户三十九里。颇冲,事烦,民贫:冲繁疲。
武城县,编户二十一里,烦,冲,事简,民贫:冲繁疲。
夏津县,编户三十一里。烦,冲,事简,民贫:冲繁疲。
这几个县或者位于大运河沿岸,比如聊城县、临清州,或者位于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的驿路路线上,比如高唐州、茌平县,因此均占个“冲”字。特别是聊城县和临清州更是处于水陆交通交汇之地,商贾云集,除了富饶之外,还存在盗贼众多的情况。也正是因为这样,政务活动也比较繁重。而其他县由于地处交通要冲,但没有这么多商户,民间贫困,交纳赋税困难,因此可获评语“疲”。
明、清陆路北京至南京、浙江、福建的驿路山东东昌府段
中:
丘县,编户二十八里,僻,贫,颇顽:疲难。
清平县,编户一十六里。僻,简:疲难。
观城县,编户一十里。僻,简,民顽:疲难。
堂邑县,编户一十七里。僻,冗:疲难。
博平县,编户一十八里。僻,冗:疲难。
莘县,编户一十八里。僻,简,民顽:疲难。
这几个县均远离交通要道,不具备“冲”,并且因为有的县土地贫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贫困以及民风彪悍,往往赋税缴不上,因此均为“疲、难”。
本文涉及各州县在清朝嘉庆年间地图上的位置
简
冠县,编户二十七里,僻,简,颇淳:疲。
朝城县,编户二十九里。僻,简,饶:难。
范县,编户一十三里。淳,简:疲。
这三个县中冠县、范县民风淳朴、事务简单,又不在交通要道,大约就在缴纳赋税方面有困难,因此为“疲”。而朝城县物产为饶,事情也少,但由于偏僻,大约民风方面为“难”。
无字
“冲、繁、疲、难”四个字一个也不占的,按说也为“简”缺,但是考虑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就单列出来。
馆陶县,编户二十八里。僻,饶,淳,简:无字。
濮州,编户二十八里。僻,简,饶,淳:无字。
虽然《肇域志》对这两个州县的评语是四个字,但这四个字恰巧都是官方县分等相反的评语:僻就不冲,饶就不疲,淳就不难,简就不繁。不冲、不繁、不疲、不难,如果在官方来看是无法以“冲、繁、疲、难”四字来下考评的,因此对应下来就是无字的“简缺”了。
综上所述,结合文章开篇的设想,如果在清朝山东省东昌府里,想选择“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缺”的话,大概只能选择馆陶县、濮州两个州县来任职了。哪怕是同样为简缺的冠县、朝城、范县还需要在赋税、治安方面来操心费力的,至于东昌府内的其他州县,则更是与这句话无缘了。
馆陶县、濮州在清初地图上的位置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为人、做官、做事的道理都是一样:权利与义务对等,责任与收入挂钩,努力与进步相应。只有做出了努力和付出,才能有一个好的出路,才会有进步、有提升。
因此,在古代,如果在一些“简缺”的县工作,固然会轻松和惬意,但也意味着在工作、政绩上不容易出彩,从而显得平庸,不被上官所重视。这对于一个有着强烈上进心以及政治追求的人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所以他会想方设法离开“简缺”,争取“要缺”。但是对于追求安逸、平稳,知足常乐的“佛系”县官来说,简缺可谓是上上之选,事不多、不出事、不操心,每天喝茶下棋、吟诗抚琴之余,县里诸事唾手即可处理完毕,这是何等的轻松写意,也符合一些人的“退而出世,处江湖之远;进而入世,居庙堂之高”封建士大夫阶层隐士情结。
如果您“穿越”到清朝,会选择哪类的县去争取任职呢?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