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子无情,女有恨老病困重,儿弃责任

水是生存的命脉。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诸多问题,导致我国是世界上缺水国家之一,是全球13个人均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吃水难和用水难的问题至今还困扰一部分人。

我们深知水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很重视的一方面,著名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南水北调等都是造福着祖祖辈辈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建设,林县的红旗渠也同样如此。

而成功修建红旗渠,解决了临县人民祖祖辈辈的缺水的难题,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功不可没的二人:吴组太和杨贵。

缺水严重的林县

林县自古十年九旱,长期受着缺水的灾害困扰。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林县因旱灾绝收30多次。林县水贵如油,一但遇到旱灾,地里面的庄稼都只能变成了枯黄的草。

勤劳的林县人民并没坐以待毙。上世纪60年代,林县反反复复修建了数条小渠,但碍于太行山的凶险,无法根本性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

只修建这些小型渠道,对于林县的缺水问题,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后来,经过不懈努力,林县人民修建了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还有一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倾尽心血耗时十年才建成的。

杨贵深入林县考察

年,26岁的杨贵来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对于林县缺水的难题,他早有耳闻,深知水对于林县的民众来说有多么重要。他明白缺水一直限制着林县的发展,甚至威胁着林县人的健康安全。

杨贵在职期间,建造了英雄渠、淇河渠等众多工程,略微缓解了林县缺水难题。但林县的旱情远比想象的更严重。林县只是遭遇一次大旱,县里赖以生存的几条河就都干涸了,有的甚至露出了河床。

办法总比困难多。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杨贵深知,县里的河流不能满足民众的的用水问题,所以最终决定以采取开凿渠道的方式,从相邻的平顺县,把浊漳河的水引入林县。浊漳河水资源丰富,并且其地势远高于林县,因此是林县引水的最佳河流。

年,杨贵在大会上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想法,并且得到了干部和村民的鼎力支持。至此,林县的民众意识到,这个困扰了祖祖辈辈的百年难题,终于有了解决的希望。

觅得技术人才吴组太

时间如流水。年3月,此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工程艰巨,项目复杂。开工迫在眉睫,但是许多的难题蜂拥而至。

首先,首个问题就是太行山的地势。红旗渠又名为“人工天河”,可想而知,这里的悬崖随处可见,步步都伴随着不可预料的危险。

其次,不言而喻,精湛的技术是建渠的“敲门砖”。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期,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先进的设备和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成为了建渠的最大阻力。

当时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并且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算高。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建渠刻不容缓。为此,杨贵特地走访其他区地方,专门去请精尖的水利技术人员。其中就有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

吴祖太年仅26岁,是科班出身的中专生。杨贵结合多方因素,深思熟虑后,最终把期望和重担交托在这个年轻小伙子的身上。

吴祖太,于年生于原阳县,小的时候家境不太好,七岁便和父母到郑州走街串巷卖水。而当时卖水就是他们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后来,他成绩优异,顺利考入大学,学了水利相关专业,毕业后,他获得了一个稳定清闲的工作。年,在“上山下乡”浪潮的影响下,吴祖太主动请缨担任红旗渠设计师。

吴祖太是高级技术员,是建设红旗渠的唯一科班生,他为修建红旗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勇敢果断、技术精湛、胆大心细,在许多工程中都担任着不可缺失的角色。著名的南谷洞水库、青年洞、空心坝、弓上水库等等工程都是他的杰作。

天妒英才

河南林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林州,位于太行山路中。太行山气势险恶,道路坎坷,山崖峡谷随处可见。曹操在《苦寒行》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吴祖太和杨贵担任总指挥。当时,负责精准勘测和绘制工程设计图的艰巨任务落在了吴祖太身上。他接到任务后,奋不顾身,攀山越岭,不断进行精确的实地勘测。

一切都在稳步进行,但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年3月28日下午六点收工时,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指挥部刚盛了一碗饭,正打算动筷子时,一个民工报告说王家庄隧洞顶端出现了大裂缝,并且裂缝掉土非常严重。

为了保证民工能安全施工,吴祖太听后,不顾个人安危,立马放下饭碗就冲了过去。时任姚村公社卫生院的院长李茂德紧随其后,深入洞内察看裂缝的破裂程度。

但万万没想到,他们进洞不到十分钟,不幸遭遇了隧洞坍塌,掉落的巨石砸中了他们。二人光荣牺牲,李茂德院长享年46岁,吴祖太27岁。

吴祖太同志牺牲的消息传到县委后,县委书记杨贵当众哭出了声。他们是一起攻坚克难的战友,是懂得对方的知音,更是互帮互助的兄弟。他知道,吴祖太是红旗渠工程中至关重要的领头人。当年,为了能尽早让民众喝上干净的水,吴祖太下定决心,计划着以凿洞来解决王家庄这条山脉的修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每天与悬崖峭壁短兵相接。

吴祖太每天与时间赛跑,只为让林县人民早日喝上干净的水。每日殚精竭虑,奋战在太行山的断崖绝壁上。当他把设计好的图纸交予杨贵时,头发和脸上满是尘土,衣服好几处都破了洞,甚至身上分布着几处明显的伤口。

林县人民得知吴祖太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们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也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之后,林县市委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之后,林县县委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了他的故土:原阳。

红旗渠修建时期,吴祖太的母亲因病逝世,他的妻子为了救一个孩子而牺牲了。换做其他人听到这两个消息,可能沉浸在悲痛中,一病不起。但他顾不上失去家人的悲痛,毅然坚守在建设一线。这一战,他赢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天河”引流,是他用血肉铸就了红旗渠。

他是建设红旗渠的最早一批出发者,却未能见证红旗渠通水的激动一刻。他为干旱的林县付出了最好的年华,用行动兑现了对林县人民的承诺。他欠他妻子一个盛大的婚礼,欠家人的一次团员,欠林县人民的一次告别。

一封特殊投诉信

据县委书记杨贵提到,曾经吴祖太写了一封投诉信给杨贵。

信中他投诉整个施工队效率低下、劳而无功,相互间配合不佳,犹如方枘圆凿,毫无默契。

当时同时在工地上施工的公民等就有将近4万人。由于缺乏经验,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如此浩浩荡荡的队伍失去了精准的指挥。

随意开山凿洞以及指导民工的技术人员分布不均匀等等问题大大地降低了建渠的效率。这也导致了山西段村民投诉说,到处是碎石,不但砸坏了房子,还吓跑了家禽。

为此,杨贵立马成立了专家团,进行此问题的针对性的研究。

经过不断的讨论,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法;首先,应给沿途村民一些资金作为赔偿。其次,精准细化管理施工队伍,人员分布方面必须要均衡。

在这些措施落实后,红旗渠的修建效率得到了立竿见影见的成效。

功标青史

在林县,大部分河流其名曰为河流,其实只是一个大水坑。林县拥有着百万亩农田,但看上去却是干裂的整片黄土,一点水的影子都未曾看到,只有极其少数的裂缝中夹杂着若有若无的枯草。

吴祖太每日都在想尽办法让村民能早点喝上水,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红旗渠建设得最好。他把永不停歇的勘测当作生活常态。

“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当时,工程艰巨。勘测设备陈旧,早已不能达到当时所需的精度,“引漳入林”测绘处处险象环生,但他无所畏惧,立马和测量小组翻山越岭测量70多公里的主渠道。

为了保证数据的高度精确,他们反复测量,甚至一些不显眼的路段也不断测量,这是要打“做好准备的仗”。吴祖太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因地制宜地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当水平仪数量不够时,吴祖太就做了简易水平仪来代替,名为“水鸭子”。

在总干渠跨越浊河处,他进行了不断的实地勘测,主动询问附近村民相关的地势问题,在掌握了各种有效资料后,不断改进设计方案,科学准确地设计出了闻名地“空心坝”,顺利解决了渠、河两水交叉的矛盾。

吴祖太等人复测了多次,精心设计,用自己的心血为“天河”引流。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绘制出了令众人惊叹的引漳入林设计蓝图。

红旗渠是一个艰难且耗时的工程,各种条件受限。于他们而言,风餐露宿,席地幕天都是常有的事情。崖当房,石当床,甚至睡在山崖底下、石缝里都是常有的事。

并且,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饭都不能饱。而施工工人们却自发地带干粮和工具,只为能修建好渠道。甚至其中还包括了一些老弱妇孺,他们希望能尽量帮一点忙就帮一点忙。

红旗渠修建成功的背后是林县数万民众的鼎力支持,是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据相关统计,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为了这个工程,先后有81位民工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年七月,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红旗渠送来了清澈的水流,在场的人热泪盈眶。终于,这十年来七万工人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伟大成就

那时候没有完善的设备,就靠一双双勤劳的手,用一把把铁锹开山凿洞,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公里的红旗渠。为此,数十万林州人民苦苦熬战了数十年。

在此期间,民工们仅靠自己的双手共铲平了座山头,凿开了个隧洞等等,这些都是红旗渠能位于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的底气来源。如今的红旗渠真正成为了林州人民的骄傲。

春去秋回,英烈故去已有六十余载,但他的精神和丰功伟绩将永远被铭记。流出的清澈的渠水,是林县人民奋斗的心血见证。红旗渠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林州数万人民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成果。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仅靠自己的双手树立在巍峨的太行之巅的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碑。艰苦的数十年,造福了千秋万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262.html